天安门自焚真相|中南海上访纪实|5051迫害致死案例 |1400例造假
短波收听指南

订阅视频

海外用户可下载明慧广播手机应用
传统文化

【神传文化】(第398集) “每劳苍生念,不以黄屋尊”

发表日期: 2017年7月1日
节目长度:14分30秒 Get Windows Media Player
在线收听
下载
3,477 KB

13,595 KB
下载方法:按鼠标器右键,在弹出菜单中选择“目标文件保存为…”(Save Target As…)

听众朋友大家好,您正在收听的是明慧广播神传文化节目,我是主持人馨语,欢迎您的收听。今天我们来讲讲一位唐代贤相张九龄的故事。

张九龄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,他是韶州曲江人,德才兼备,秉公守则,不徇私枉法,不趋炎附势,世称“张曲江”。年幼时张九龄就很聪敏,十三岁以书拜谒广州刺史王方庆,王方庆称赞他“神童”、“必能致远”。青年时在乡学教学有方,并严格乡学的规章,平日总是衣冠整齐,做事一丝不苟。

他进士及第,其风度文章为当世之楷模,时人誉为“九龄风度”或“曲江风度”。他的风度不仅在于为人“耿直温雅、风仪甚整”(《旧唐书》)的才华与仪表,更在于其心系百姓、正义敢言的品格和节操。唐玄宗朝政时,看到张九龄总是“风威秀整”、直言进谏,以致后来每当有人向他举荐人才时,他总要问“风度得如九龄否?”(《新唐书》)

开元元年,担任左拾遗的张九龄就上书宰相姚崇,提出了“远谄躁、进纯厚”的用人重德的原则,坚持任官以“德望”为先,反对结党营私、假权于人、卖官鬻爵等不正风气。他说:“亲人之任,宜得其贤;用才之道,宜重其远”。姚崇复书嘉纳其言,“罢冗职、修制度、择百官、各当其材”。在吏部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时候,张九龄经常被邀参加对考生等级的评定工作,由于他公平允当,取舍认真,得到朝廷内外的好评。

开元四年,张九龄上书唐玄宗请行郊祀之礼敬天,上书指出:若失德失政,上天就会显示灾异以警告,如表现为水旱灾害等;天道至高,但其报应的却很近。过去东海错杀了孝妇,以致天旱很久。一个官吏不明察,一个人受冤而死,天还要昭明她的冤屈。而县令刺史是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,应该是亲近百姓的人。若所用非人,那水旱灾祸之由来,岂只是因冤枉一妇人而起呢?他深知地方官接近黎民百姓,贤能与否对民众关系至大,提出“在官当先为国,理人各扬其职,不当冒荣干进,苟利其身,浇俗不可不革,淳风不可不长……必若县得良宰,万户息肩;州有贤牧,千里解带。仁政不遥,行之则是。”

宰相张说很欣赏张九龄的文章,称他文才出众,其文“有如轻缣素练”,能“济时适用”,提拔他为中书舍人内供奉,后至中书舍人。但张九龄对张说从不随声附和,秉公持正,对其一些断然行事多有劝说。如张说奉旨筹备封泰山盛典,因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,他在随行人员中多安排其所亲近之人,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,张九龄立即劝谏:“官爵者,天下之公器,德望为先,劳旧次焉。”提醒张说要选那些“清流高品”之人,提出在诏命未正式公布之前更改还来得及。张说没有听从,事后果然招致怨声一片,因授爵不公而被罢相贬官。

开元十七年唐玄宗生辰庆典的千秋节,大臣们有的进献奇珍异宝,更多的按当时风尚皆以宝镜进献。惟张九龄进《千秋金镜录》五卷,具陈前古兴衰经验及教训,希望皇帝以人为鉴,洞察吉凶,指出:“以镜自照见形容,以人自照见吉凶”,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其“彰善惩恶,见义不回”的“曲江风度”。该书引经据典,内容包括敬天、亲贤、远佞、勤民、修身等十章,以古论今讲时弊所在,并指出如何改变应对。言“明镜所以鉴形者也,有妍蚩刚见之于外;往事所以鉴心者也,有善恶则省之于内”,提出人们往往重视借鉴明镜,不重视借鉴历史,人应以史为鉴,来检查、反省自己,以存善去恶,成为至人。唐玄宗对此予以颁诏嘉奖。

开元二十一年,张九龄任职宰相,倡导仁政,推行教化。他在奉和唐玄宗的诗中说:“每劳苍生念,不以黄屋尊。兴化俟群辟,择贤守列藩。”在为国家起草的诏书中说:“言念苍生,必必遍于天下”“以诚告示,其或知归。何必用威然后致理?先务仁恕宁不怀之?”他深明教化的特殊社会功能,说“道者众妙之门,而心者万事之统”。他提倡少用刑狱,认真依法办案,不徇私心,说“狱讼所寄,人命是悬……自今以后,天下系囚等,应申覆知证。在远而就中稍重者,不得过十日,次不得过五日;其余轻科量宜决遣,不得因此复加楚毒。”其“累历刑狱之司,无所不察”,又能面决是非,口成案牍,均得其平。设置十道采访使,掌监察州、县官吏,举善惩恶,广开言路。
他关注民生,保民育人,重视农桑,反对黩武:“相其物,土之宜,务以耕桑之本”“今甘泽以时,农桑为重……”为国家起草《籍田制》,从皇帝至朝廷百官都要在春耕季节参加藉田劳动,以“重农桑,轻赋税”。他自己亲自兼任河南开稻田使,在中原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,大兴农田水利。主持开凿了大庾岭新路,沟通了南北交通且造福后人。因大力发展农业,唐朝在开元末和天宝初,国家财力和百姓福祉达到了开国以来的高峰。西京长安、东都洛阳的米一石价值不到两百文钱,布帛价格也很低廉,海内安富。

张九龄有着鉴人之识,善于识别忠奸,说“国家之败,由官邪也”。李林甫不学无术,却又妒贤嫉能,擅于阿谀奉承,欺上瞒下,陷害好人,时人谓之“口蜜腹剑”。李林甫欲任宰相,张九龄上书反对:“宰相系国家安危,李林甫非社稷之臣,像他这样寡德少才之人当宰相,我担心今后国家会因此而遭殃。”后来李林甫果然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奸相。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多次击败契丹,唐玄宗要封他为相,张九龄谏阻:“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,以官赏功,终有无官可赏之日。”唐玄宗采纳了其意见。张九龄反对轻授名器,主张官以任能,爵以赏功,财物以奖劳绩,丝毫不能混淆,要严格坚持用人标准。

安禄山以范阳偏校之职入朝奏事,骄横之声溢于言表,张九龄见后对侍中裴光庭说:“此人将来一定会祸乱幽州。”并劝谏唐玄宗加以提防,后来果然安史乱起。奸相杨国忠专权误国,奢侈无度,起用奸佞之人,他们“以奸媚之法结识朝士,每至伏日,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,或饰以金环彩带,置之雕盘中,送与王公大臣避暑”,朝中文武多争相趋附,“惟张九龄不受此惠”。张九龄曾对人说去投靠杨国忠的人,不仅祸国,也必害己,其实离祸不远了。果然,后来由于安史之乱,杨国忠被士兵杀死,凡是依附他的人都受到了牵连,身败名裂者不计其数。

张九龄在《上封事书》中指出选官重德的重要性:“此皆兴衰之大端焉”。认为凡是轻薄失节的人,无论有才与否,一概加以抑制。强调只要是“贤能”,有“声实”,就可以越级提拔。在“开元之治”中,他推荐任用的贤才有:严挺之、王维、孟浩然、袁仁敬、皇甫冉、卢象、包融、李泌、周子谅等,这些人都是称善一时的人物,他们皆以道义相交,光明正大,始终不渝。如王维在《献始兴公》诗中称赞张九龄:“所不卖公器,动为苍生谋。”称他身为宰相,用人唯贤,不结党营私,对于国家的官爵,不徇私出卖;其所作所为无不以国家利益为重,无不为百姓着想。《新唐书》称其“议论必极言得失,所推引皆正人。”他多次上书李林甫、杨国忠等人的种种劣迹,遭其排挤和诽谤,被贬为荆州长史。

在荆州,他写了《感遇十二首》,诗中有:“兰叶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”,称赞兰桂的芳洁品质、欣欣向荣的生命力,其美好完全出于自然天性,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,表达了自己坚守正道、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决心。他还写道:“江南有丹橘,经冬犹绿林。岂伊地气暖,自有岁寒心。”他谪居之地正是橘之产区,于是借丹橘喻己贞操,丹橘叶茂枝繁、经冬不凋,四季常青,难道是因为那里地气和暖?而是因其自有凌寒傲霜的本性!后人赞他“清节不染于浊流”。他在《望月怀远》中写的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千古流传,道出了天下人们共同的心声,在海天辽阔的背景中,明月下人们彼此思念祝福、天涯共相望,一个“共此时”展现出一种高远深融的气象,体现出盛唐一代贤相坦荡博大的胸怀。

听众朋友,今天的节目就为您播送到这里了,馨语感谢各位的收听,我们下次节目时间再会。

http://www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7/6/6/“每劳苍生念,不以黄屋尊”-349230.html